# 第一章:舆情分析概述
# 舆情与网络舆情
# 定义与分类
《新华字典》释义:百姓的感情、情绪
《词源》释义:民众的意愿
舆情是广大民众对于国家 / 国际政治事务、社会现象、公私权益等问题表达的具有一定强度、倾向性和外显性的意见、观点和情绪。其中,舆情涵盖了六个方面的要素:
- 主体:普通民众,而非政府或政治家。
- 客体:社会政治、公共事务、社会现象、公私权益等具有公共性的事物
- 方面:针对课题的某一维度
- 表现:舆情的实质是意见、观点和态度,但它必须通过某种其他人可以观察或者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 强度:情感程度
- 倾向:情感极性
网络舆情的特点:
- 意识性:舆情是对客观事实、现象和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观性。
- 历史性:舆情总是要受到主观认识的制约,因此不同社会地位和阶层的民众持有不同的态度、观点、看法和主张,个性化
- 评论性:也可以说是舆情的方向性或倾向性,舆情总是针对有政论性的现实、现象和社会问题而发的
- 自发性:舆情是社会民众自发产生、传播和接受的,而不是官方或组织自上而下有意、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加工和整理出来的,自发性
- 易变性:随认识变化、他人影响、客观变化而变化,易变性
# 反沉默螺旋
沉默螺旋理论:来自于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多年来发展并验证的民意理论,其核心是个人因害怕被群体和社会孤立,在表达意见前会预先估计民意的气候,当意识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相同时,便会在公众场合公开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会隐藏观点。这一趋势呈现螺旋的过程。
反沉默螺旋: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 “少数” 意见,此种 “少数” 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为与 “多数” 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 “多数” 意见的情况。
# 其他效应
- 羊群效应:从众心理,联合引导
- 蝴蝶效应:注重细节,舆情处置
- 风暴眼效应:不太类人群,舆情引导
- 沉锚效应:第一印象,舆情引导
- 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影响较大,切忌虎头蛇尾
- 曝光效应:曝光越多,越易有影响力,舆情处置
- 骨牌效应:连锁反应,舆情预警
# 舆情与舆论
# 定义
公众舆论就是由公众的某些重要部分所持有的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的一系列看法。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所谓舆论乃为民间所持守的、政府要仔细听从和考虑的意见。 —— 李广智:《舆论学通论》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 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
# 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在英语中,舆情与舆论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即 public opinion。但在中国语境中,舆情与舆论之间既密不可分,又有着较为严格的区别。
舆情与舆论的主体都是民众群体,而这涉及的客体基本相同,都是政府整治、社会现象、公共事务等。同样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内涵。而在发展阶段上,二者前后相继,舆情常为前导。舆情经过筛选、过滤和聚合,升华和提炼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对舆情产生作用。
舆情与舆论之间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 表达主体: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媒体,也可以是民众,因此,常有 “官方舆论”、“媒体舆论”、与 “民间舆论” 之分,三者之间往往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可能相互对立。
- 表现形态:舆论一般表现为言论,它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文字。而舆情的表达形态显然更为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行为。
- 内涵:舆情包括意见、观点、态度、情绪,甚至部分行为也可以包含其中。而舆论作为舆情升华、提炼后的产物,主要是意见和观点。如果说舆情是混合物的话,那么舆论则相对纯净,成分较为单纯。
- 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舆情形成在先,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一些学者讲舆情称为潜舆论。
舆情:纷繁多样、主流非主流、不稳定
舆论:相对稳定、主流、较单一
# 舆情与民意
# 民意的定义
广大民众对公共事务、社会现象等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
民意:情绪化、短期利益、易被操控
# 舆情、网络舆情与民意的关系
舆情的基础就是民意,舆情总是和民意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民意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舆情,二者是统一的,内核是一致。不同的是,民意还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心理事实,而舆情则是上升到意见或态度层面。但无论是公开意见或者不公开的情绪,舆情总是基于民意的生发,是民意的一种表现形态。
民意:心理状态
舆情:主观认知和意见观点
舆论:主流稳定性观点
网络舆情不过是社会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网络反映的公众意见
# 网民、公民与民众
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互联网的 6 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也是有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人,其包含的范围显然比民众小。
网民、公民、民众三者中,民众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它涵括了公民和网民。
# 网络舆情的要素
网络舆情的主体,即网络舆情中从事参与活动,表达意见、观点、情绪的网民个体或群体。
# 主体分类
- 网民个体
- 网络参与群体(社团):以政治参加为目的而结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网民聚合
- 网络集群: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民个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
# 客体分类
重大社会事件、社会热点焦点、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公共政策决策、公私权益问题
客体的主要特点:与社会热点高度重合、客体呈现泛化的趋势、客体出现脱域化效应
# 表达平台
- BBS / 网络论坛
- 新闻跟帖
- 博客 / 播客
- 微博
- 即时通信群主题网站
-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工具
# 表达方式
- 造词 / 造句
- 贴标签
- 人肉搜索
- 网络示威 / 爆吧
- 更换签名或头像
- 网络签名
- 恶搞 / 段子 / 表情
# 第二章:话题与情感
# 话题概念
定义:一个文档或文档集合所描述的主题
表示:一个话题可用一个关键词 / 关键短语或一组关键词和关键短语描述
# 话题类别
命名实体:
- 具体实体:人物、组织、书籍、歌曲
- 抽象实体:政策、观点
事件:军舰巡航南海、穿越台湾海峡
# 话题模型
- 多标签问题
- 序列标注问题
- 文本生成问题
- 文本分类问题
- 文本聚类问题
# 第三章:社团发现
社团内部:节点密集联结
社团之间:节点稀疏联结
社团内部的节点:相似的特征或功能
# 第四章:舆情事件及演化
# 舆情事件
事件触发词:谓词、体词、模板
事件要素:Agent、Patient、Time、Location
分清一阶和二阶评价
# 事件演化
内涵:特定舆情事件所引发、伴随的其他次生事件、衍生事件等
# 言论和立场抽取
二阶评论:对于评论的评论
# 考试题目预测
# 概述
# 舆情的定义
《新华字典》释义:百姓的感情、情绪
《词源》释义:民众的意愿
舆情是广大民众对于国家 / 国际政治事务、社会现象、公私权益等问题表达的具有一定强度、倾向性和外显性的意见、观点和情绪。其中,舆情涵盖了六个方面的要素:
- 主体:普通民众,而非政府或政治家。
- 客体:社会政治、公共事务、社会现象、公私权益等具有公共性的事物
- 方面:针对课题的某一维度
- 表现:舆情的实质是意见、观点和态度,但它必须通过某种其他人可以观察或者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 强度:情感程度
- 倾向:情感极性
# 舆情的特点
- 意识性:舆情是对客观事实、现象和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观性。
- 历史性:舆情总是要受到主观认识的制约,因此不同社会地位和阶层的民众持有不同的态度、观点、看法和主张,个性化
- 评论性:也可以说是舆情的方向性或倾向性,舆情总是针对有政论性的现实、现象和社会问题而发的
- 自发性:舆情是社会民众自发产生、传播和接受的,而不是官方或组织自上而下有意、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加工和整理出来的,自发性
- 易变性:随认识变化、他人影响、客观变化而变化,易变性
# 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关系
主体:人,互联网上的活动主体 —— 网民实际上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民在网络上的活动不过是现实社会中活动的眼神和拓展,网络舆情不过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网络舆情的生成,离不开现实的民意基础;网络舆情是现实舆情在网络空间的反映;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
舆情仍是舆情;互联网只是工具
网络舆情特点:传播速度、影响力、影响范围
# 舆情和舆论的关系和区别
在英语中,舆情与舆论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即 public opinion。但在中国语境中,舆情与舆论之间既密不可分,又有着较为严格的区别。
舆情与舆论的主体都是民众群体,而这涉及的客体基本相同,都是政府整治、社会现象、公共事务等。同样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内涵。而在发展阶段上,二者前后相继,舆情常为前导。舆情经过筛选、过滤和聚合,升华和提炼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对舆情产生作用。
舆情与舆论之间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 表达主体: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媒体,也可以是民众,因此,常有 “官方舆论”、“媒体舆论”、与 “民间舆论” 之分,三者之间往往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可能相互对立。
- 表现形态:舆论一般表现为言论,它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文字。而舆情的表达形态显然更为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行为。
- 内涵:舆情包括意见、观点、态度、情绪,甚至部分行为也可以包含其中。而舆论作为舆情升华、提炼后的产物,主要是意见和观点。如果说舆情是混合物的话,那么舆论则相对纯净,成分较为单纯。
- 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舆情形成在先,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一些学者讲舆情称为潜舆论。
舆情:纷繁多样、主流非主流、不稳定
舆论:相对稳定、主流、较单一
# 各种效应的大致含义
- 羊群效应:从众心理,联合引导
- 蝴蝶效应:注重细节,舆情处置
- 风暴眼效应:不太类人群,舆情引导
- 沉锚效应:第一印象,舆情引导
- 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影响较大,切忌虎头蛇尾
- 曝光效应:曝光越多,越易有影响力,舆情处置
- 骨牌效应:连锁反应,舆情预警
沉默螺旋理论:来自于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多年来发展并验证的民意理论,其核心是个人因害怕被群体和社会孤立,在表达意见前会预先估计民意的气候,当意识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相同时,便会在公众场合公开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会隐藏观点。这一趋势呈现螺旋的过程。
反沉默螺旋: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 “少数” 意见,此种 “少数” 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为与 “多数” 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 “多数” 意见的情况。
# 网络舆情的表达平台
- BBS / 网络论坛
- 新闻跟帖
- 博客 / 播客
- 微博
- 即时通信群主题网站
-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工具
# 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 造词 / 造句
- 贴标签
- 人肉搜索
- 网络示威 / 爆吧
- 更换签名或头像
- 网络签名
- 网络恶搞 / 段子 / 表情